地磅使用维护探讨
通过介绍了地磅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并从提高地磅精确度、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有针对性的 提出了地磅的维护的方法、重点和具体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地磅越 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企业、商贸港口、仓储等领域,在企业 生产经营中的贸易结算,物料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地磅多数安装于户外,由于一些企业在使用管 理上的不当,极易产生计量误差,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秤体的 使用寿命。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地磅的使用 以及维护提出几点心得,就提高地磅的工作效率进 行了一些探讨, .
1.地磅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地磅系统标准配置由秤台、称重传感器和称重 显示部分,包括称重显示仪表,接线盒和信号电缆三大基本 单元组成,根据用户不同需要可选购其它外接设备以组成 各种配置,包括计算机、打印机、大屏幕显示器、电源浪涌保 护器、稳定电源及多功能电源插座。承载货车进入秤台,在 物体重力作用下,使称重传感器弹性体产生变形,粘貼于弹 性体上后应变计桥路阻抗失去平衡,输出与重量数值成比 例的信号,经传感器内部的放大器,A/D转换器,微处理等 电子原件进行相应的数据。
2 .地磅护的重点及措施
2.1防称重误差,提离设备的精碥度
造成地磅称重误差的因素很多,避免误差的形 成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地磅安装完毕 后,要先用接近该地磅最大称量的车辆往返多次在秤台 上通过,并在秤台上采用急刹车的方式,使秤台各部位的残 余应力释放出来,确保称重传感器的钢球位于钢球碗及承 重台钢球碗之间,使传感器与承重台垂直受力,避免了侧向 受力,影响称重数值的准确性,再锁紧传感器底座固定螵 栓,传感器固定螺栓要用黄油涂抹并包裹严密,以防螺栓锈 蚀后难以拆卸更换传感器。其次,地磅在使用一段 时间后,要检査一下秤台是否晃动灵活,秤体与护坡之间 (或秤坑之间)的缝瞭里是否有异物顶住承重台,导致重量 未能完全加在传感器上产生偏差,以及避免秤台与坡道(或 秤坑)相靠,产生称重数值误差。第三,加强衡器的防尘、防 水处理.安装在秤体里的接线盒也易受雨水和潮气的侵 蚀,接线盒里的线路板元器件遇到潮气容易造成短路及元 器件损坏.对此,一方面可以选用一个密封性好的盒体,另 一方面还可以与电子汽车衡厂家专业人员一同设计,在不 影响秤体的情况下,加长各传输线(各传输线之间要做好屏 蔽保护),把传输线通过线管引人室内,这种把接线盒移入 室内的办法,可彻底的防止因接线盒气密性不好带来的器 件间的短路故障的发生。对于有基础坑的地磅来 说,要加强防积水的措施,基鈾坑内凿排水沟槽,要备置抽 水机,在连续降雨时要立即拔掉电源,避免信号线、电源线 和传感器浸水后短路,及时抽掉基坑积水,疏通排水沟,以保证基坑干燥后仪表通电正常使用.
2.2防雷电损坏,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笔者所工作的地区春天梅雨季节以及夏季雷雨较多, 露天使用的地磅经常因雷电的原因深受其害*雷电 的破坏有直击雷和感应雷之分,大型电子衡器一般都处于 室外露天场所,秤台等大型金属构件极易遭受雷电袭击,特 别容易产生由于电磁感应而导致的浪涌电压,因此,安装在 秤台下的传感器及与其相连的二次仪表和相应的计算机系 统,很容易遭到雷电的袭击而损坏。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传 感器弹性体与秤台是处于电气连通状态的,而传感器的弹 性体与电子电路之间耐压极限相对较低,传感器弹性体上 感应的高电压会将传感器的应变片和其后的相应电路击 穿,这就是大型电子衡器经常因遭受雷击而损坏的最主要 的原因。所以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建议企业在敏感天气条件 下使用时:(1)对传感器、二次仪表等电子衡器整体的各个 部分,作特殊的等电位防雷保护;(2)切断传感器与秤台的 连接通道,另外提供电流的泄放通道;(3)供电系统做多级 防雷保护;(4)在秤台周围(包括秤台基础)构建防雷接地网 (接地井)。防雷措施完成后,应定期检査秤体和磅房各地 线连接点是否接触完好,防止各连接点经过较长时间后,产 生氧化、松动、锈蚀等情况的发生,以防患于未然。
2.3防不法作弊,提离设备的可靠性
笔者在工作中,已多次发现一些企业因在防范管理方 面存在漏洞,被不法分子在地磅上采取一些技术手 段进行作弊,使企业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防止作弊行 为,应重点采取四点防护措施:一是对于无基坑的地磅,应在离秤台两侧分别加设防护墙,其目的主要为消除人 为作弊空间;二是对有基坑及浅基坑的地磅,在基坑 处传感器操作监视孔上应加盖固定铁板并加锁;三是制定 司磅员岗位职责,对称重系统软件设置权限控制,司磅员经 培训后持证上岗操作,配备保卫人员加强夜间巡视检查工 作;四是要严格按照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申请检定,在使用过 程中发现称重偏差太大或仪表显示异常时,要提高警惕,及 时通知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检査测试,防止不法分子有可乘 之机.
以上是本人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希望通过加强对地磅的日常维护管理,来提升其本身的工作效率,不妥之 处,敬请各位同仁及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