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动态电子秤整体控制设计

时间:2017-08-09 04:44:43   点击数:

介绍了动态电子秤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及软件控制系统,经试验和现场测试证明该控制系统运行稳 定可靠。

近年来,电子衡器已愈来愈多地参与到数据处理 和过程控制中,现代称重技术和数据系统已成为工艺 技术、储运技术、预包装技术、收货业务及商业销售领 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电子控制系统在动态电子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其不仅控制着动态电子秤的工作过程,还要对各种 控制参数进行运算、处理和显示,保证了动态电子秤计 量的准确性,另外通过滤波电路可滤除由于机械振动 产生的干扰成分,进一步提高了计量的准确性。

1.系统概述

动态电子秤电子控制和测量系统由传感器、信号 放大器、A/D转换器、计算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和软件 控制系统组成,其电子线路硬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云网客1.jpg

被测重物经传感器把重量信号变成电信号,经过 信号放大整形电路后输入到A/D转换器系统中,然后 把经过转换的数字信号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经过计 算机系统的数据处理,再将测量结果由显示输出部分 输出,从而完成整个测量过程。

1.1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用性价比较高的MCS- 8031作为系统的CPU配备相应的程序存储器 27128E2PROM和静态数据存储器6264RAM时钟芯片12887作为时钟控制,8255作为可编程并行I/O扩展 并有液晶显示电路,然后再配备其他相应的器件, 整个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系统包括A/D 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及辅助系统,数据输出显示和键 盘输入系统。

云网客2.jpg

8255I/O扩展口是把外界的输入信息传递给CPU CPU再把发出的指令通过该口传递给外界,完成测量 结果的输出。

ROM27256是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控制系 统所执行的程序。

X25045集看门狗电路、电源监控电路和4K E2ROM于一体,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安全性和可 靠性,它还可以记忆动态电子秤操作中的一些基本参 数,这些参数即使在动态电子秤关闭电源后也不会丢 失。看门狗电路对CPU提供了独立的保护系统。 X250458位指令寄存器,可通过SI端输入访问,芯 片中的E2ROM存储量为412 *8

S12887/DS12C887是美国Dallas公司开发的时钟 芯片,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完备的时钟、闹钟及到2100 年的日历功能;可选择12h24h两种制式以及PM AM和星期等时间功能;具有可编程选择的周期性中断方式,待机时间最长可达24h使用非常方便;还具有可 编程频率输出,可做方波发生器;有14个时钟控制寄 存器和114位掉电保护用的低功耗RAM

DS12887/DS12C887带不掉电RAM的时钟芯片,它方便实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114位低 功耗RAM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在实时修改控制参数和 掉电保留主要参数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16位高精度A/D转换器ADS7809

ADS7809是一款高精度的A/D转换芯片,5V单电 源供电,内含16位逐次逼近寄存器,其主要特点是:具 有16位带采样保持、逐次逼近寄存器型的模数转换 器,转换速度高于同类产品;100kHz采样速度;六种输 入测量范围;片内带2.5V基准电源和时钟A/D转换电 路见图3

云网客3.jpg

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ADS7809A/D转换器的 控制端与计算机不能直接连接,主要原因是模拟电路 与数字电路使用的不是一个供电电源,另外由于模拟 电路直接与外界相连会产生较强的干扰信号,为防止 干扰信号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在两者之间需加一个 光电隔离电路,以减少模拟电路干扰对计算机系统产 生的影响,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2.软件控制系统

动态电子秤软件控制系统使用C51编程软件编 写,C51Windows开发环境下编译和调试,它既有C 语言特点,同时又有汇编语言的优点,是目前非常流行 的直接面向硬件的开发软件。图4所示是动态电子秤 软件测量流程框图,在完成初始化工作后动态电子秤 进入实测阶段,同时对测量结果进行显示和统计,对不 合格的被测物进行报警显示,实现自动化测量。系统在 开机及关机时都要进行参数设定和测试,这些参数的 设定通过人机对话来完成,可实现对动态电子秤的自 检和自校操作,力求把系统自身产生的误差控制在最 小范围。参数设定包括零位校准、满量程校准、备份测 量信息等。另外还需对动态电子秤的检测系统进行测 试,包括精度测试、键盘测试、显示测试、输入和输出测 试,测试过程也是通过显示系统的人机对话来完成,这 就大大方便了用户,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到及时处理。

云网客6.jpg

3.结束语

在系统设计中使用了较先进的元器件,这对整个 系统来说既提高了整体设计水平,也提高了系统的稳 定性和测量精度,为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打下了牢固 基础。经试验和现场调试,该系统稳定可靠,符合设计 要求,在多个检测线上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